關於協會
緣起
看見、關懷、改變
從民國93年開始,創辦人盧爸爸思考提供菁英一個場域,讓孩子培養人文素養,才能讓未來社會更美好。
目前已經在全國超過30個都會及30個偏鄉學校舉辦過,目的在於利用數位平台,展現人文關懷,期盼建立一個沒有落差偏見的新人文社會。剛開始,年輕的高中生走向部落想要付出關懷,沒想到收穫最大的卻是自己,在反思與回饋下,擴大了參與的成員。
目前的活動架構是以一個大學院校,結合一個都會小學,到一個偏鄉(學習場域),與小學生、大學生、社區產生互動、建立情感,期盼在一學年的行前訓練、營隊活動、網路共讀、城鄉回訪的過程中,達到互相學習、成長及增進視野的目標。希望讓更多青年學子在多元的人文社會中「看見彼此」、「互相學習」。
宗旨
不要以自己的以為以為別人的以為
不要以自己的想像想像別人的想像
第 一 條 本會名稱為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以下簡稱本會)。
第 二 條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改善數位應用環境、促進數位學習、推展 數位服務,進而提升城鄉交流與人文關懷為宗旨。
第 三 條 本會以全國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
第 四 條 本會會址設於主管機關所在地,並得報經主關機關核准設立分支機構。前項分支機構組織簡 則,由理事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行之。會址及分支機構之地址於設置及變更時,應 報請主管機關核備。
第 五 條 本會之任務如下:
- 導入數位應用資源,降低部落與偏鄉的數位落差。
- 透過網路互動與實體交流,推動城鄉學校共享教育資源,提升學習成效。
- 推動以學生為主體之交流活動,展現在地文化特色,促進體驗學習。
- 協助社區建構行動數位與服務方案,關懷照護弱勢族群。
- 協助偏鄉開發特色產業,建置數位通路,活絡地方經濟。
第 六 條 本會之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章程所訂宗旨、任務主要為教育部及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本會之目的事業應受各該事業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
組織
善的組織
理事長:蘇美琅(退休校長)(第四、五屆)
秘書長:許玉玲(退休老師)
第五屆理事:
- 退休校長:蘇美琅
- 部落校長:曾有欽(南部)、胡永寶(東部)、高清菊(北部)、沈慧美(中部)
- 都會校長:洪國維(新北市)、陳熔釧(台北市)、李安邦(桃園市)、游勝閎(彰化縣)
- 社會各界:、陳建忪(社福)、盧翠芳(閱讀)
第五屆監事:
陳惠君(業界)、黃榜文(資訊)
法律顧問:朱瑞陽律師、蔡文玲律師
創辦人:盧志山
榮譽理事長:
黃慶祥(第一屆)、張中行(第二屆)、張利中(第三屆)
架構
一個平台、兩條路、三方共力
- 一個數位學習平台:讓三方在網路上互相陪伴、關懷、學習
- 兩條路:紅色的是馬路,寒假時都會到部落學習部落文化,學期間部落到都會學習都會風情,藍色的是網路,營隊前用網路互相認識,在營隊中用平台學習,營隊後持續在網路情感加溫、學習強化。
- 三方:部落小學、都會小學、大學隊輔,三個人成為一個數位學習家庭,兩個孩子是學伴、大孩子是戶長。
一年的陪伴相處、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
都會家長、師長成為活動的志工,規劃設計整學年的活動
部落家長、師長成為文化的志工,規劃設計寒假營隊的課程
大學隊輔、師長成為學習的志工,規劃執行數位人文活動
TAMA的話
每一個團隊,無論是部落、都會、大學,都是我們的驕傲!
January 12, 2021109寒假營隊-盧爸序 望著持續破表的溫度計,想著夏、秋、冬季的變化,一趟奇妙的旅程即將展開! 如果妳/你還記得:在夏末秋初的時節,為了認識一個人,在腦海中浮現了一位遠方的朋友,未曾謀面卻令人嚮往,開始在網頁、圖書館拼命地爬資料,還沒有見面,卻充分的認識了一方異文化的世界、一隅豐富生態的社區、一群熱情好客的原住民朋友,那麼遠又那麼近的在腦海中盤旋,心中充滿了渴望! 「因為渴望是源自於天地之心,因為那就是你來到這世間的任務。」 一整個秋紅的季節,是牧羊少年拉開的序幕,為了追尋存在心中的寶藏,總是要歷經一段段讓人惆悵、困惑、哀傷、得意、順暢、快樂的旅程,其實,在展開真正的旅途...January 14, 2021mhway su bale 我的朋友您好! 我們是一群很喜歡交朋友的巴蘭大人與小孩,因為在諾大的環境,朋友就是支持我們的力量~這是我們祖先的話。 非常感謝協會給我們這樣的平臺,認識了很多學校的大朋友和小朋友,還成為了很要好的家人。 華人古諺:前世回眸五百回換得一面緣,百年修得同船渡。這次能與萬興家人一起共學,定是999年的緣份,期盼我們的友誼常常久久。 仁愛國小校長沈慧美 Sawun .No 110年1月21日January 14, 2021想成為遠方莫逆之交的朋友嗎? 個人的生活總是會被思念的人、事、物所影響,不分大人與小孩子,總是有自己生活的一片天地。慢慢長大之後,深深地了解到個人是不能獨善其身與獨居謀生的,人總是需要群居共同生活在一起。打從出生時,在家庭裡摸索著會移動的、有聲音的家人,原來是叫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哥哥、姊姊一起過著幸福家人的生活,等到適應了一段時間之後,長大了些,就會被迫離開家庭生活,到了一個很陌生的學習園地,裡面有很多的人互相不認識、有很多的事莫名其妙地要學習。當然,也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很多好吃的食物、還有很多好玩的玩具、積木、遊戲.......等等。朋友的出現就是從幼兒園開始慢慢地學習更多的...January 14, 2021數位人文「楓柑部落」體驗學習 序 2020可以說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在這一年,教育的任何作為,都必須配合防疫措施,以健康安全作為第一考量。走過2020,邁向2021新的一年,希望新冠肺炎病毒趕快退散,恢復正常的健康生活與學習。 在防疫新生活的前提下,數位人文關懷寒假營隊在楓柑團隊的努力與積極規劃下,即將於2021年1月21-26日舉辦為期六天的營隊活動,令人期待與興奮。這期待絕非偶然,而是協會、學校及家長們有共同的理念,齊心合力而促成,著實不易。臺灣是個多元族群與文化的社會,我們認為都會與部落學校的孩子們,如能透過此一活動課程,增進彼此間的互動、交流與了解,對於開闊孩子們的視野...January 12, 2021臺北市有超過250萬的人口,在擁擠的捷運上、熱鬧的街市裡,許多人與我們擦身而過,但沒有互動,無法成為朋友。起程行過250公里路,來到陌生的大同村,在中華數位人文協會的安排下,我們竟然可以和仁愛國小大部分的孩子、家長建立友誼,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見面不相識! 「機會」是人生中最難把握的事,透過機會加深緣分,則是另一項功課。這彌足珍貴的六天五夜會是如何精彩、如何難忘、如何令你未來魂縈夢牽……你可以主導!仁愛的學伴、家長對你有什麼看法、留下什麼印象、在心中為你按了幾個讚……你可以決定!因為這六天五夜,你是自己的主人! 精彩的體驗當然要活在當下,但珍貴的紀錄則能讓回憶雋永甜美!把你所...May 12, 20202014年秋,內小第一次參與城鄉交流活動,首度將學習觸角往外縣市延伸。我們與會長、家長以及大學隊輔一同搭著普悠瑪號前往魯巴斯部落進行三方會談。「普悠瑪」是卑南族語,是「集合團結」的意思,「魯巴斯」是「草長和狩獵之地」,每個名字,背後都有古老的故事,這是我們第一次與原鄉近距離接觸,從了解族名開始,緩步走進深而寬廣的故事裡。 這六年來,內小透過部落踏入社區,從魯巴斯、莎卡蘭、丹那、達比拉斯、織羅到巴蘭,認識了六個不同原住民族,藉著深度生活學習和文化體驗,讓我們從彼處再認識自己。活動中,從長老向祖靈溝通,祈福保護活動順利圓滿開始,接著為團員取原住民名字,這是啟動文化尊重的伊始,族名不只是辨別符...更多文章團隊成果
這裡是每一個團隊留下的感動
部落、我們、曾經...........
(點擊圖片可瀏覽成果報告)
活動紀錄
這裡是著歷屆小導演的作品
讓我們為這一群國中生喝采
(點擊圖片可欣賞影片)
曾經報導
我們被知道的故事不多,因為默默地做更好
但是我們一直很精采....
盧爸爸
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成立於2010年3月27日,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改善數位應用環境,推展數位服務,協助青少年主動進行實質的城鄉互動關懷,開啟人文視野、健全其心智、增益其信心,以適應國內特殊的教育競爭環境,提升學子國際競爭潛力為宗旨。
洪蘭老師深受感動
聯合報
這個城鄉交流的計畫是一個北一女的家長盧先生發起的,他讓北一女的大姐姐帶著布農族的一個孩子和石門國小的一個孩子組織成一個「家」,讓孩子們一起學習。在共看過一本書後,在網路上交換心得,透過書本的對話增加彼此的了解。他也安排曲冰的孩子下山到石門的孩子家中住兩天,體驗城裡的生活。盧先生希望經由道路(兩人實際見面)、網路(兩人虛擬見面),讓山上、山下的孩子變成朋友,將來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我夜宿村長的家,跟村長聊天時,深切感覺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方式,只有長久深耕一個部落,把山裡的孩子看成自己另外一個孩子,這才真正對山上的孩子有幫助。
開枝散葉到全國
中國時報
政大與政大實小
大手牽小手
國語日報
桃園縣石門國小
南投縣萬豐國小
國語日報
新北市白雲國小
花蓮縣古風國小
國語日報
小導演大夢想
國語日報
寶寶老師專訪
原住民電視台
這裡是我們的家
數位家庭平台是協會中所有團隊成員的社群網絡,要有權限密碼才能進入喔
捐款贊助
歡迎加入我們的大家庭,掃描QR-CODE、輕鬆做公益捐款資訊
[銀行轉帳捐款帳號]
行局:台灣土地銀行復興分行
戶名: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
帳號:090001012117一次性捐款
認同數位人文關懷!可以自己設定金額、一次性捐款。捐款將可作為綜合所得稅捐贈扣除額(記得在留言處留下身分證字號)
定期定額捐款
認同數位人文關懷!可以自己設定金額、期限、週期。捐款將可作為綜合所得稅捐贈扣除額(記得在留言處留下身分證字號)
關於我們
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
I see I care I change I can
聯繫我們
電話:03-3333639
0928-523-940(秘書長)
0905-015-358(創辦人)
信箱:service @
統編:25682946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大同路150號
© 2019